中心概况
绿色与智能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雷火电竞lh官方网站于2018年1月批准设立的首批重点科研平台,依托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煤转化与新型炭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以及炼焦煤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聚焦新型煤化工工艺开发与绿色智能技术创新,致力于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破解传统煤化工产业能耗高、污染重的难题,培养行业领军人才,打造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与工程转化为一体的跨学科协同创新平台。
核心定位
以国家"双碳"战略为导向,围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5-2050年)》目标,立足"焦耐特色"历史传承,通过绿色工艺源头控制与智能装备精准操作的双轮驱动,实现煤化工全流程低碳化、洁净化与高效化。中心重点突破煤化工能效提升、污染控制、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瓶颈,推动传统煤化工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研究方向
涵盖八大领域:
(一)高碳资源低碳化利用共性技术
聚焦煤炭分子重构与碳原子定向转化,重点突破煤基碳负性工艺集成,实现煤炭资源从单一燃料向氢能载体、功能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跃迁。
(二)多维度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协同调控
基于㶲-熵耦合分析框架,开发"能量品位匹配-物质闭路循环"智能优化算法。重构煤化工热力学定律应用模型,实现原料综合转化与能量梯级利用。
(三)工业智能体与数字孪生融合
构建"数据-知识"双驱动的煤化工全流程数字孪生系统,集成强化学习算法与机理模型,实现设备健康预测、异常工况毫秒级响应。开发具有自主认知能力的智能决策平台,达成全局能效动态寻优。
(四)极端传质传热装备创制
聚焦超重力场强化理论创新,结合强化学习算法多参数动态协同优化,研发超重力场下气-液-固三相微界面精准调控技术,创制新一代自稳定超重力反应装备,为煤化工过程强化提供革命性解决方案。
(五)清洁燃烧与污染物源头治理
基于焦炉狭长受限空间弥散燃烧机理,开发自由基链式反应氮氧化物原位抑制技术,构建"燃烧-蓄热"协同仿真模型,实现烟气NOx排放源头治理的行业突破。
(六)煤基新材料与储能技术
基于量子化学计算指导的煤分子定向剪裁,构建"煤基碳-储能"一体化技术体系,有效减少煤炭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推动煤炭行业的绿色转型。
(七)跨尺度全流程建模与虚拟制造
建立涵盖量子化学计算-单元操作模拟-工厂级优化的多尺度模型库,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流程工业数字工程平台,缩短工艺包开发周期,减小设备设计误差率。
(八)近零排放协同净化技术
创新煤化工废水深度处理工艺,构建固废资源化生态利用技术体系,研发多污染物协同净化技术,实现近零排放。
形成"绿色工艺+智能装备+全流程优化"技术体系。
项目成果
序号 | 项目名称 | 成果 |
1 | 焦化过程主要污染物控制关键技术与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 | 炼焦化学产品绿色回收成套关键技术及应用 | 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3 | 安防监控故障诊断系统智能化技术及应用 | 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4 | 基于正协同效应的复杂煤源条件下绿色智能配煤炼焦技术 | 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5 | 钢铁流程绿色化关键技术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
6 | 面向曲线网状体图像分割的深度游走方法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7 | 基于智能视频检测技术的钢铁质量控制研究 | 湖北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
8 | 臭氧前体物NOx固定源控制过程研究 | 武汉市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 |
9 | 仿酶催化再生处理焦化含酚废水的研究 | 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
10 | 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焦化厂初脱硫系统 | 横向重点项目 |

河南洁石能量流有序化焦炉煤气回收系统

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焦化厂初脱硫系统改造

江苏淮安新建焦炉煤气柜项目

河南中鸿年产140万吨焦化工程

唐钢美锦焦化能量流网络集成项目
人才队伍
中心现有研究人员24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8人(包括高工2人),17人具有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7人,构成了一支职称、年龄、学历结构较为合理的研究队伍。
王光华 中心主任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科技重点专项评审专家,中国能源学会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张家港市领军人才,全国钢铁行业先进工作者,享受政府津贴和省部级劳模。
主要研究方向:洁净煤技术与环保,煤化工工艺与智能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科技重点专项、国债项目,省重大科技攻关与支撑项目11项,横向课题85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授权国家专利23件。出版专著两部。发表学术论文132篇。
陈黎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智能媒体计算科研团队负责人,湖北省校企共建安防监控技术研发中心负责人,中国图象图形协会交通视频专委会委员。
2006年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信息工程系,2007年回国组建雷火电竞lh官方网站智能机器视觉实验室(IMVL)。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优秀青年骨干人才,黄鹤英才计划入选人。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湖北省教育厅),实验室获批为湖北省校企共建安防监控技术研发中心(湖北省科技厅)。研究方向为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智能安防监控。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及横向课题10余项。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IEEE期刊TIP、TSP、TMI、TSMC等8篇。
吴晓琴

博士,教授,雷火电竞亚洲官网副院长,煤化工过程污染控制及节能技术研究所所长,湖北省科技厅专家库专家。民盟盟员,民盟湖北省委第十二届教育委员会主任;民盟雷火电竞lh官方网站第四届委员会主委。2004年至2007年担任雷火电竞lh官方网站化学工艺教研室副主任,2013年起担任雷火电竞lh官方网站化学工艺教研室主任,2017年6月担任雷火电竞亚洲官网副院长,分管本科教学工作。长期从事烟气治理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计划项目、武汉市科技局、武汉钢铁有限公司研究项目、宝武集团科研项目等10余项,开发了一系列多孔催化材料(包括:Fe-MCM-22,Cu-SSZ-13,Fe-FER,活性Al2O3,活性炭和活性碳纤维等材料)用于NOx,SO2和COS等气态污染物脱除的研究工作。相关工作已发表论文60余篇,申请与授权国家专利8项,获得省部级一等奖3项。
欧阳曙光

三级教授,责任教授团队成员,绿色智能化工团队负责人,中国金属学会炼焦化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济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雷火电竞lh官方网站绿色智能焦化联合研究院院长,浙江华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雷火电竞lh官方网站环境友好材料工程研究院院长,雷火电竞lh官方网站化工自动化与计算机仿真研究所所长。
主要研究方向:炼焦用煤质量综合评价与智能配煤,焦炉智能加热,高炉喷吹用煤性质研究与优化配煤;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冶金及化工过程中的应用,化工过程流程模拟与优化,化工三废治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李文兵

博士、教授。主持或作为骨干参与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多项企业科研项目。
主要研究方向: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功能纳米材料、精细化工。SCI收录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8项。主持或参与多项省部级和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及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学生获得省部竞赛奖励多项。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湖北省第五届博士服务团“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校级“三育人先进教职工”荣誉称号。主编教材《化工工程设计》获中国冶金教育学会冶金类优秀教材三等奖。负责湖北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门。
王晴东

博士,副教授,化工工艺系支部书记。
主要研究方向:煤化工节能减排、绿色与低碳化工技术。主持或作为骨干参与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江西省科技计划项目重大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以及企业科研项目等3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江西省萍乡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